農業廢棄物指的是在農業生產各個不同環節產生的副產物,其主要涵蓋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廢舊農膜等。我國每年產出秸稈達8.65億噸,畜禽糞污更是多達30.5億噸。農業廢棄物堪稱農業生產的“另一半”,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合理利用就會產生益處,隨意丟棄則會造成危害。推進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動農業發展實現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任務和關鍵舉措。

近年來,我國深入開展農業綠色發展重大行動,大力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扎實推進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并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其一,秸稈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高。自2019年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支持2579縣次以整縣為單位推進秸稈利用工作。各地因地制宜推行秸稈科學還田技術模式,加快秸稈離田后的多元高效利用,同時鼓勵企業開展規模化、產業化利用。目前,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保持在88%以上,以農用為主、多元利用的格局基本形成。其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成效顯著。逐步擴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的覆蓋范圍,有效提升了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的處理能力。實施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在畜牧大省、糧食和蔬菜主產區、生態保護重點區域的299個縣,以整縣為單位開展糞肥就地消納、就近還田試點,促進了糞肥的就地就近還田利用。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9.4%,實現了從治理到利用的轉變。其三,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治理取得實際效果。嚴厲打擊非標地膜進入市場和農田,推廣加厚地膜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推進地膜的科學使用回收和農藥包裝廢棄物的回收處理。目前,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率分別達到80%和78.9%。其四,科技支撐作用更加有力。強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的創新,組建國家農業廢棄物利用、畜禽糞污處理等創新聯盟,深化產學研企之間的協作。建設秸稈還田、糞污成分、地膜殘留等監測點,摸清相關底數、建立臺賬,及時掌握動態變化情況。
隨著我國糧食、畜禽、果菜等生產能力的穩步提升以及產業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廢棄物呈現出規模企穩、產生集中、高值利用等趨勢。然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路徑仍存在堵點,政策機制存在短板,利用水平還有提升空間。因此,加快構建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推動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愈發凸顯。從認識層面來看,農業廢棄物具有多重屬性,“棄之為害、用之為利”。不同的生產經營主體對其認識存在差異,農業環保監管難度較大,市場化利用機制尚不健全,這影響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業的穩定發展。從技術層面來看,農業廢棄物低成本預處理、清潔高效轉化等核心技術以及高值利用產品創制等仍存在瓶頸,資源化利用的標準規范也尚不健全。從效益層面來看,農業廢棄物的收集運輸成本較高。尤其是畜禽糞污水分含量高,收集時如同“拉著水來”,利用時又如同“拉著水走”,綜合利用成本居高不下,而產品價格受到限制,缺乏市場競爭力。從模式層面來看,“樓房養豬”、設施農業等規模化集中種養模式快速發展,導致農業廢棄物就地利用、就近消納的難度有所提升。
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關于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鄉村生態振興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30年,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要明顯提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需達到85%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要保持在88%以上。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強化政策引領、技術支撐、典型示范、主體培育,確保取得實際成效。一是提升處理能力。持續深入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農膜科學使用處置等重大行動。以整區域整建制的方式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進一步提升糞污、秸稈、農膜等農業廢棄物利用的設施裝備水平。同時,培育一批從事糞肥還田、秸稈收儲和利用、農膜回收處置等服務的社會化服務主體,創新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組織運行和聯農帶農模式,形成發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的技術模式、組織方式和運行機制。二是強化科技支撐。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創新應用。加強農業廢棄物處理及高值利用關鍵技術裝備的科技攻關,重點突破輕簡化低成本收集轉運、高效清潔轉化、循環固碳以及高值利用等技術裝備和產品,集成適用于糧食主產區、規模化養殖場、設施農業園區、第三方集中處理等不同場景的成套裝備與技術模式,提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技術水平。開展農業廢棄物高值轉化、肥料化還田利用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工作,進一步完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標準體系。三是健全長效機制。強化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市場監管等部門的協同推進機制,建立完善多部門齊抓共管、上下聯動的推進格局。健全農業產排污、廢棄物資源、地膜殘留等調查監測機制,持續開展秸稈還田、糞污產排污與糞肥還田、農膜殘留等長期定位監測,完善農業廢棄物資源臺賬,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動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