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月季品種,其平均花莖長度超過2米,花朵直徑能達到10到12厘米。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淑斌為這個又高又大的月季品種取了個響亮的名字——“槍炮玫瑰”。

“這是我們在2024年6月成功選育出的月季新品種,目前正在進行規模化繁育種苗的工作,有望在2025年七夕節推向市場。”在李淑斌近日向記者展示的照片里,“槍炮玫瑰”在眾多玫瑰中十分顯眼,它不僅花瓣大,而且花枝比李淑斌本人還要高出半個頭。
李淑斌介紹,“槍炮玫瑰”系列的選育成功是團隊2024年月季品種選育工作的一大突出亮點。“實際上,市面上所說的‘玫瑰’大多都是月季。‘槍炮玫瑰’屬于切花月季的一種,因為玫瑰這個名稱更為大眾所熟知,所以我們這樣取名,以便于它后續的推廣。”
中國擁有著悠久的月季栽培文化。在古代,月季由于花開不斷,也被叫做長春花、月月紅,又因為“季”字與“吉”諧音,所以月季被賦予了“永恒、長壽、吉祥”的美好寓意。據《中國植物志》等記載,18世紀時,中國古老月季品種被引入歐洲,推動了西方現代月季的育種進程。到如今,全世界已經有3萬多個月季品種。
20世紀30年代,現代月季傳回中國。改革開放以后,月季栽培在中國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不過,李淑斌表示,由于中國自主育種起步較晚等因素,目前中國市場上的切花月季絕大多數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品種,作為花卉主產區的云南更是如此。
“我們從國外進口月季品種,買來種苗后還要辛苦培育,而且銷售的每支鮮花還要按照售價的3%至10%支付專利費。”這讓學遺傳育種出身的李淑斌感到不甘心。在他看來,中國古老月季、野生薔薇的基因是培育月季新品種的關鍵突破口。
“中國是月季種質資源大國,野生薔薇資源約占全球的一半,而云南又約占全國的一半。”2015年,從海外學成歸來的李淑斌帶著幾個學生來到昆明市晉寧區寶峰街道的一片荒山里,成立了育種團隊,開啟了月季新品種的研發工作。
“在鮮切花市場里,月季的交易量是最大的。晉寧擁有良好的自然條件,蓬勃發展的花卉產業也為我們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李淑斌說,團隊采用“核心親本法”來培育月季新品種,也就是先培育親本,建立大型的基因庫,再進行品種選育。
團隊的首要任務是廣泛收集種質資源,將古老月季和近緣種的基因引入親本庫。為此,近十年來李淑斌帶領團隊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一共收集了3000余個月季品種資源,其中野生資源有2000余份,保存的育種材料超過30萬份,包括60個珍貴的中國古老月季品種和大量民間栽培品種。
在此基礎上,李淑斌團隊通過核心親本庫成功培育出了超過1萬個優異的月季親本材料。
“如今我們擁有一支50人規模的月季種業研發隊伍,經過不懈努力,已經收獲了超過50萬粒雜交種子。即便要萬里挑一,我們也具備每年篩選50個以上月季新品種的能力。”李淑斌表示,目前團隊已經申報了近100個月季新品種,其中有5個品種獲得了新品種授權,并實現了規模化商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