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曾宣布滅絕的10個品種、首次明晰青藏高原區域畜禽遺傳資源本底、首次查清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底數……歷經3年時間,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前不久全面完成。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開展的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農業種質資源普查。那么,為何要開展此次普查?新收集的種質資源有哪些特點?對農業生產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普查成果超出預期
種質資源是育種創新的基礎。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專家組組長劉旭指出,沒有種質資源作為基礎,即便擁有再先進的育種技術和保障條件,也無法憑空培育出優良的新品種。
如何打好這個基礎呢?開展普查是關鍵所在。
??據了解,中國曾分別在1956—1957年、1979—1983年開展了兩次農作物種質資源征集活動,保護了一大批資源;在1979—1983年、2006—2009年開展了兩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基本掌握了除青藏高原區域以外大部分地區的畜禽遺傳資源情況;而在水產方面,此前尚未開展過全國性的普查。
?農業專家分析認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氣候環境的變化以及農業種養方式的轉變,農業種質資源的數量和區域分布發生了巨大變化,部分資源消失的風險加劇。一旦這些資源滅絕,其蘊含的優異基因以及承載的傳統農耕文化也將隨之消逝,損失不可估量。
?在此背景下,新一輪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于2021年3月正式啟動。此次普查的范圍更廣,農作物普查以縣域為單元,對全國2323個農業縣(市、區)進行了全方位普查,其中包括前兩次普查未涉及的332個農業縣;畜禽普查以行政村為單元,針對前兩次普查未覆蓋到的青藏高原區域啟動了重點調查;同時,首次開展了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覆蓋了全國2780個縣級區域。
?普查成效究竟如何呢?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司長劉莉華表示,此次普查堅持普查和保護并舉,成果超出了預期。
?在農作物方面,新收集了13.9萬份種質資源,涵蓋了糧棉油糖、果菜茶桑等多個品類。其中,99%為種植歷史久遠、類型豐富、性狀多樣的傳統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種。目前,這些種質資源已全部移交國家庫圃進行安全保存,實現了應收盡收、應保盡保。
?在畜禽方面,全面查清了畜禽、蜂和蠶資源的家底,新發現鑒定了51個地方品種資源,采集制作了107萬份遺傳材料。同時,同步對61個瀕危資源開展了搶救性保護,目前159個國家級保護品種都實現了活體保護。
?在水產方面,全面摸清了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的種類、數量、區域分布狀況,采集制作了12萬份遺傳材料。
??“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種質資源的家底,搶救收集保護了一批優異種質資源,為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種業振興提供了重要支撐。”劉旭說道。
??水產領域實現3個“首次查清”
??進入冬捕季,華子魚再次成為高原堿性內陸湖——內蒙古達里湖的主角。“從去年12月22日開始,這季捕撈期將持續到今年1月20日。”達里湖漁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馮俊杰介紹,本次達里湖冬捕秉持著保護資源、捕大放小的原則,捕撈產量控制在40萬斤,以維持生態平衡。
??華子魚學名瓦氏雅羅魚,味道鮮美,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和氨基酸,是達里湖僅有的兩種經濟魚類之一。第一次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工作辦公室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瓦氏雅羅魚具有高鹽堿適應性,是耐鹽堿機制研究和耐鹽堿品種培育的重要資源之一,入選了20個優異特色水產養殖種質資源。
??中國是世界水產養殖第一大國,也是世界漁業大國里首個實現養殖產量超過捕撈業的國家。2023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達到7116萬噸,連續35年位居世界第一。專家表示,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大量的水生生物資源被發現、馴化、培育成了水產種質資源。但受條件限制,全國性系統性的種質資源普查此前一直未開展。
??2021年,第一次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正式啟動。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劉新中介紹,此次普查首次查清了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的底數。對312個重點種質資源進行了系統調查,普查到的857個種質資源分為淡水魚、海水魚、蝦蟹、貝、藻,還有兩棲爬行、棘皮及其他類等8大種類,隸屬155個科,369個屬,643個物種,包括原種558個,品種209個,引進種90個。“無論從種質資源數量、物種數量還是品種數量等方面來看,都堪稱世界第一。”劉新中說。
??劉新中表示,這次普查還首次查清了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區域的分布和水產養殖主體的底數。普查顯示,總體上我國沿海省份的種質資源分布數量高于內陸省份,南方的省份高于北方省份。廣東、浙江、廣西、福建四省區的種質資源數量均超過了300個,其中廣東最多,達到了374個。全國共調查到92萬家水產養殖主體,2萬余家水產苗種生產主體。
??曾宣布滅絕的畜禽品種找回來了
??畜禽資源普查是此次全國普查的另一個重點。全國畜牧總站副站長左玲玲表示:“我們逐村逐戶開展排查,為每個品種建立了‘戶口本’和信息庫,查清了有哪些品種、它們在哪里、數量有多少以及狀況如何。”
??曾宣布滅絕的品種重新被找回。山東煙臺糠雞,擁有紅色的羽毛,帶有像草本植物子殼一樣的飛花,因外觀漂亮、肉質好曾被當地農戶大量飼養,但20年前進入了瀕臨滅絕狀態。“通過這次普查,煙臺糠雞在原產地400公里外的濟寧太白湖畔被重新發現。”左玲玲說。不僅僅是煙臺糠雞,此次普查共重新找回了10個曾宣布滅絕的品種,包括甘肅太平雞、廣東中山麻鴨、云南臨滄長毛山羊等。
??左玲玲表示,通過大力實施搶救性收集保護,避免了瀕危資源的滅失。經調查評估,我國現在畜禽地方品種瀕危數量占比是10.1%,明顯低于2016年的18%,也遠低于全球21.4%的水平。61個瀕危畜禽地方品種的存欄數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復性增長。
??“第三次普查也確認,第二次普查進入名錄的510個地方畜禽品種,這次一個也沒有減少。”左玲玲說,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共有畜禽遺傳資源1018個,蜂品種資源39個,蠶品種資源307個,數量均居世界首位。另外,首次查清了青藏高原區域畜禽遺傳資源的本底,填補了我國極高海拔地區的普查空白。
?有了種質資源,如何做好保護利用呢?
?“我們不斷加大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的建設,初步構建了原位保護和易位保存相結合、活體保護與遺傳材料保存相補充、國家保護與省級保護相銜接的保護利用體系。”劉莉華介紹,現代化的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新庫已經建成并投入運行,保存能力達到150萬份,可以滿足未來50年長期戰略保存的需求;世界單體最大的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正加快建設,預計到2025年年底能夠基本完成;世界一流的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已投入運行,保存能力達35萬份。
?劉旭表示,普查收集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將加快資源的鑒定和挖掘,強化資源改良和創制,推動資源的共享和利用,讓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創新優勢、產業優勢。